在网上调侃《新闻联播》已然是一种时尚:
“前十分钟,领导人很忙,中间十分钟,中国人民很幸福,最后十分钟,世界人民很悲催。”
“永远活在《新闻联播》里。”
“这件事对我伤害太大了,需要多看几遍《新闻联播》才能抚慰心中的创伤。”
……
而就在八一建军节期间,比《新闻联播》更传统更
官方的《人民日报》却搞了个军装秀,据称有六亿人参加,朋友圈刷爆,《人民日报》微信后台瘫痪,堪称今年最火爆的互联网内容营销。如果从技术角度讲,这个军装秀实在不咋地,照片P的连亲妈都不认识,远没有新闻联播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,但越是这样,人们越是追捧。
如果看懂了这两个案例对比,那您的互联网内容营销就已经开始入门了。
传统营销是“渠道为王”时代下的灌输式营销,互联网的营销是“内容为王”时代下的互动式营销。
灌输式营销,不期待获得受众参与(媒体特性所致),想得是鼓动大家,获得情绪,赢得掌声。要求语言堂堂正正、铿锵有力、不可辩驳。
所以我们看到的企业宣传语也好,品牌主张也好,老板和营销人的讲话也好,都是一本正色的讲述产品的卖点、企业的使命、公司核心价值、企业的文化、情怀什么的。
总之是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很牛逼,我们很有情怀,我们是有抱负的团队,来来来,快到我碗里来。
在渠道为王、受众无法参与到企业信息中的时代,这种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。
而现在的互动式营销,信息传递时要的是“对话”感,首先企业的身段要低,跟消费者距离要近,所以史玉柱这样的人都要自称屌丝,而近些年崛起的企业老板貌似都很亲民。
更重要的是,你传递信息时,要留给受众说话的空间。这跟以前大不一样,以前相当于企业在舞台上讲话、表演,观众只需要提供掌声、喝彩声就行了,大不了骂娘走人;而现在是你走下台来给大家表演,观众还要跟你一起演,就像军装秀的火爆,是因为参与者也在其中。
“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,自己永远是舞台的中心”,“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”,这是最深刻的人性。
比受众参与空间更重要的是——你信息的调性,这里说一个关键词,叫“语境”。
不同的语境,说话的调性必须要不一样,同一个人,南京设计公司,演讲的时候跟谈恋爱就不能调性一样,酒桌上说话跟商务谈判的调性也不能一样。
传统的堂堂正正、铿锵有力的信息风格,在互联网的语境中,就像你平时上街买个烧饼买个西瓜,却用播音腔跟人对话一样,显得是在“不说人话”。
就像老苗今天这篇文章,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语境,我会写这样的标题《互联网内容营销最有效的武器——人格化》,是不是一种扑面而来的YY气息?
但现在的标题是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传统营销人不会“说人话”了》,是不是有些人一听就会有共鸣,然后看了就想给老苗留言:是啊是啊,我们老板或者领导如何如何;还有些人一听就火冒三丈,后台骂我两句,拉黑走人。
前两天后台有人给我留言:“你这人一看就装逼,跟方刚一样,这么拽其实狗屁不是,你就不能谦虚点?”那就是老苗这种不四平八稳的风格让这位不爽了,最莫名其妙的是我很欣赏的方刚老师无辜躺枪,特此表示同情。
提个小建议,如果有想骂老苗的,请在文章下留言,这样我可以放出来让大家都看看,后台留言别人看不到,骂我的乐趣岂不是少很多?
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聊的,互联网内容营销六要素的第一个要素——人格化。
人格化好像是老生常谈,以前品牌论大行其道的时候,大家也都在说,如果你的品牌是个人,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,或者说是个动物,应该是哪种动物。
这里面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:人比产品或者品牌更加容易记忆,更加容易传播。互联网传播裂变靠的也是人,而我们更关注的是有情感的人而非相对冷冰冰的品牌。
王健林的小目标和董明珠大骂野蛮人在2016年都获得广泛传播,同时也带动了万达和格力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。这种不花钱的传播,要比你耗资千万搞个“招财进宝”、“新春有礼”的传播效果好的多。
由于语境的不同,现在的人格化跟以前的品牌拟人化,在具体操作手法也就存在很大不同。脑补下这样场景,是不是很有感觉。
李彦宏:“小度机器人,过大年了,你给大家唱支个吧。”
小度机器人:“唱歌可以,先给红包,一手交钱,马上唱歌。”
马云:“支付宝,你今年的敬业福有没有还给人家?”
支付宝:“第一天就已经有900万人集齐福卡了,你只给我2个亿,马总你说是都还好呢还是不还好呢?”
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,请与我们联系。期待与您沟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