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别再迷信无用的社群运营标准

发布:南京广告公司 | 时间:2016-08-16 10:00:31 | 热度:139

  摘要:为什么说不要迷信所谓的社群运营标准?因为这些标准有2个硬伤:第一、不是必要条件;第二、没有通用性。

别再迷信无用的社群运营标准

  每一个案例都经过深入信息搜索、梳理和总结,力求复盘整体的运营出发点和策略。不代表全部真实,但求有所收获。

  首先声明的是,下面讲的案例可能很偏门,可能都是错的。它们有运营之道,但无法复制。外面列出的运营社群的标准,仿佛做到这些就可以成功,它们都对,但是没用。能用标准定义的人性,就不是用户了。

  社群包括的形态很多,文章里主要指的是通用的QQ群和微信群。社群可以伴随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:

  1、冷启动的用户积累和维护;

  2、常态化用户交流,比如简书建立有很多专题的微信群,由选拔的管理员共同维护,交流文章内容;

  3、活动通知,比如小米应用市场有官方QQ群,活动报名都在群里通告;

  4、爱好、行业交流,偶尔组织线上分享或线下聚会。

别再迷信无用的社群运营标准

  还有更多五花八门的目的,都在用社群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管理用户。

  标准无用论

  为什么说不要迷信所谓的社群运营标准?因为这些标准有2个硬伤:第一、不是必要条件;第二、没有通用性。举几个标准:

  1、【入群需要每个人详细信息、新人介绍】如果是你在介绍产品,邀请用户进群体验呢?我是来体验产品的,不是来玩社交的,我为什么要让群里的人认识我,我也不想认识他们。

  从必要性上来说,不是每个群的品质都能达到用户为了进群,愿意提供详细信息。就像QQ群开通了收费进群功能,也不是意味着所有群都有能力收入。

别再迷信无用的社群运营标准

  2、【奖励机制,打赏内容贡献者】对于商业目的的群,有公司出预算来维系,是可以的。如果是自发的行业交流群,缺少产品支付机制,加上潜水比例,恐怕是羊毛无法出在猪身上。优质到可以赢取打赏的内容,也甚少会在普通的社群里持续分享,而是寻找更有价值的分发渠道。

  3、【持续优质的内容分享】那么多群,分享者为什么愿意源源不断来分享,要不是群有品牌背书,要不就是稳定数量的收听者,而有多少个群主有这样的号召力、有经费、同时能保持你的群活跃收听数,并且群主有持续的动力来做这件事。

  4、【选拔优质管理员】嗯这条是必做的,但是做了不代表就会管理有序。在线时长、群关注时长、积极性持续时长等,都是无法去保证的。

  5、【规范的群规】几乎每个群都有进群改名片的群公告,为什么群里还是那么多人没有改名片,而群主为什么又没有全部剔除。

  总结一下,这些标准只是简单的规范,跟成功关系不大。运营社群和运营产品是类似的,不是迷信和执行标准就可以成功的。

 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,社群运营的目的、拉用户的效率和质量、差异化的活跃手段等核心环节才是思考重心。不同类型的社群、不同的运营人员,不同的资源,都会产生不同的玩法。

  通过我经历的几个社群运营案例,来看不同的运营需求下,如何围绕核心环节制定运营策略。这些案例没有优劣,没有代表性,仅供分析所用。

  案例一、网购社群

  社群目的:活跃已有用户,促进成交

  社群类型:QQ群

  产品主体是一个淘宝导购网站,主推各类性价比高的商品,用户数量百万级。但新媒体矩阵的粉丝数和互动还是不够,因此考虑通过QQ群来加强用户的活跃、互动、品牌认知。

  基于这个目的,加上有稳定的用户量,拉用户就很简单,在网站的资源位、特定入口、公告等布点,发布建群的通知和特定奖励,用户就持续的加入进来了。因为网购用户不单单购买某一类商品,也不是深入讨论商品,所以不需要按类目分群。

  要达到目的,有几个角度考虑。第一、保持每天的活跃;第二、商品推荐;第三、用户扩散。运营上做了几个措施:

  1、进群的用户通过群名片加上数字编号;

  2、每天定点报号签到,抽取送出奖品,获奖用户必须是注册会员;

  3、其他问答、猜谜、晒单活动、商品测评;

  4、限时邀请进群,人数每增加一定数量,增加奖品数量;

  5、每天定点,按照规范推送高性价比商品。

 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,请与我们联系。期待与您沟通!



 
QQ在线咨询
在线客服QQ
咨询服务热线
136-5518-6050
诚挚期待与您沟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