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市场越来越理性?假象!我们最大的理性就是知道市场从不理性

发布:南京广告公司 | 时间:2017-03-13 20:33:10 | 热度:172

  导读:
  一个人情商低的实质是什么?


  营销中有哪些“低情商”行为?


  从今天开始,跟老苗一起探讨高情商营销。   


  老苗是个典型理工男,理工男往往有个大毛病,认死理,不太关注人的情绪感受,俗称“情商低”。   


  最吃亏就是年轻时候谈恋爱,比如对方感冒了

就让人多喝水,冷了就送赶紧送人回家之类的,于是被发好人卡,然后就没有然后。   


  以前公司里一个兄弟小G去相亲,苦于跟女孩子没话题,就向办公室同事求教。


  别人告诉他可以聊星座,这个话题大部分女生喜欢,这个G兄弟对这个“低智商”话题有点鄙视。有人跟他讲,星座还是很准的,因为人们容易接受一个笼统的性格描述,从而给自己贴上标签,这在心理学上叫“巴纳姆效应”。   


  小G觉得有点意思,上网一搜,觉得果然有趣,高智商;看的很high,两眼放着光就去相亲了。据说对方真是个对星座感兴趣的女孩(可能是装的),然后这个兄弟跟人聊了两个小时的巴纳姆效应。


  再然后,当然是没有然后!它就不该有然后!   


  人家跟你聊星座是想获得点情绪上的共鸣,你告诉人家这玩意儿就是心理暗示,让人觉得智商受碾压,这才是真傻。   


  好吧,我承认,那个跟小G说巴纳姆效应的“有人”就是老苗。兄弟,对不住了,我欠你个女朋友,等哪天咱打下扈家庄再说。   


  营销中,很多企业也大量存在这种不顾市场情绪的“理工男”,到处充斥着“低情商”营销。   


  很多行业分析报告里都在宣称,经过多年的浮躁和不成熟发展,现在的市场已经趋于理性;   


  很多营销人自称自己的产品是“典型”的“理性消费”;


  很多人认为消费者追求的是性价比,中间商追求的是利润、挣钱;


  大量的销售培训教材都是教销售人员如何跟终端老板算账、如何跟经销商算账;   


  一些食品企业认为,我的产品要做的是营养、健康、美味;   


  定位理论告诉我们,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第一,最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购买;   


  一些倡导“互联网思维”的产品人在追求极致产品;


  ……   


  实际上,市场从来也永远不会理性,勒庞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《乌合之众》中的结论是:情绪化是群体行为的基础。   


  市场不会理性,只会用新的感性代替旧的感性。就像股市,永远都是贪婪和恐惧的交替。   


  给经销商算利润空间远没有赢得经销商信任有效;跟店老板算账远没有让他觉得你不忽悠重要。消费者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消费,你即便占领了消费心智第一,也很容易在消费者购买时候被放置一旁。   


  营销人最大的理性就是要认识到市场的不理性。   


  互联网时代,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容易,联系更频繁,导致市场的群体性特征更加明显,就是说互联网导致市场更加的不理性了。   


  没有哪些冷静客观的内容是能够在互联网上被引爆传播的,一个“极致产品”如果没有“情怀”的支撑,只是一个高成本的产品成果,如果它的“情怀”无法引起顾客情绪上的共鸣,也只是企业的自说自话而已。   


  以互联网内容传播为例:一个引爆的内容,不管是视频还是文章还是其它形式,都经历内容启推、裂变、扩散和热搜阶段,一定是情绪满满才能达到如此效果。一个没有情绪的内容,在启推阶段就会阵亡。   


  咪蒙的走红,是她痛斥全世界的直男癌和受虐女引发了宗教般的共鸣。   


  雷洋案唤起了大众的恐慌感,唤起了人们对政府强权的恐惧,人们怕自己走大街上就被“嫖娼”了,还不明不白就死了。   


  今年年初凤姐火了,挺的人看到的是逆袭,背后的情绪是对改变的期望和对社会上升通道变窄的恐慌;而批凤姐的人看到的是她“没底线卖丑”和“不择手段移民”,背后的情绪是对破坏规则者的愤怒和规则遭到破坏的恐惧。   


  看上去都是在说凤姐,看上去撕得很厉害,其实说的压根是两码事,互相不搭界。   


  这就像两个年轻妈妈聊孩子,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,你仔细听她们的谈话内容,发现都是这样式的:   


  “我儿子刚报了个培训班,班上……,我儿子可喜欢了。”


  “是啊是啊,我女儿钢琴现在已经过八级了,上次考级……”


  “嗯,就是,我儿子班上有个同学……”


  ……   


 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,请与我们联系。期待与您沟通!



 
QQ在线咨询
在线客服QQ
咨询服务热线
136-5518-6050
诚挚期待与您沟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