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天朝做企业,你得胆子大,要不然很容易被吓死,或者雷死。
康师傅的通路精耕跟可乐的直控终端火爆的时候,被人警告要去中间商,搞渠道扁平化,要不然就会死。
大卖场兴起的时候,它们被定义为“现代渠道”,原来的从企业到经销商到二批的渠道称为“传统渠道”,人为的就给打上“进步”和“落后”的标签,你不会做“现代渠道”就要死。
后来电商兴起了,据说不做也会死。
互联网崛起了,互联网+啊、共享经济啊、社群经济啊、极致产品啊、爆品思维啊,都非常牛逼,你不懂都要死。
本来像我们这样经历了九死一生的,对这些片面臆断、一惊一乍的断言都高度免疫了,连马云说纯线上线下都要死,未来是新零售的天下。可前两天还是被一篇文章雷倒了:
《正在崛起的95后市场,正在残酷惩罚不懂‘骚浪贱’的品牌》
大致逻辑是,95后不是一代人,而是一类人,这类人喜欢贴标签;他们喜欢的标签就是各种“骚浪贱”,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候,就已经在舞台中央了,不重视的品牌将被严惩,不懂是因为你太老了。
用老苗的标准来看,这是篇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好文,有情绪,观点犀利,树敌明确,更关键的是全文都在讨好95后,强调他们的重要性和与众不同,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,尤其受用。建议看官们去读读。
但里面的逻辑和常识有点令人不安了。
首先是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的说法,觉得说服力不够。
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,都会明显打上时代的烙印,都有自己的特殊性,都是独一无二的,尤其是像我们近几十年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国家:五十年代的所有制改革、反右、人民公社,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、上山下乡、文革;七十年代的文革继续及结束、十一届三中全会;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、姓社姓资大讨论;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全面启动,全球一体化开始,2000年后的经济全面腾飞,互联网普及。
每个时代都有深刻的、足以影响一整代人思维的巨大变化,凭什么95后就截然不同呢?难道这些年发生什么基因突变了?
以老苗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来说,人的消费行为多数是模式化的,这种模式化的改变需要放到漫漫的人类进化史上才能现实出来;而时代的、亚文化等影响是基于模式化行为基础的改变,即便影响很大,也有迹可循。
咪蒙教主有篇热文叫《不是这届90后员工不行,是你不行》,里面讲对90后的正确管理姿势,赢得了不少90后热捧。但文后咪蒙自己也承认,这些方式不光对90后管用,对80后甚至70、60后都管用,90后并没有本质的不同。
第二个方面,本文的另一个基础是95后喜欢贴标签,没标签就不跟你玩。这一点老苗基本表示赞同,但95后喜欢贴标签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目前处的年纪,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特殊。
喜欢自己贴标签、也喜欢给别人和事物贴标签,是人进入青春期一直到生理心理成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我们知道,人在儿童时期包括婴幼儿时期,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元化的,是与非、黑与白、好与坏、好人与坏人;但进入青春期后,人们开始打破原来的二元认知模式,一下面对多元的、错综复杂的世界,这时候人们通常是通过给这个世界贴上标签来方便自己的认知。
这个年纪通常是15-25岁左右,再往后,人的认知规律是逐渐去标签化的,没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象征。
贴标签是年轻人的象征,但如果说这个特征属于这个时代,那些经历过“地富反坏右”年代的老前辈们可能要表示呵呵了。
真的要了解这些年轻群体,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,而不是抱着大象腿就高喊大象长得像柱子。
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的“不服管教”也好,“骚浪贱”也好,“贴标签”也好,一些是这个年纪的共同特征,换句话说年轻人就该这样,另外则是属于这波年轻人的时代特征。把他们强行一类人,有点耸人听闻了。
一个有点纠结的小插曲:老苗看到这篇“骚浪贱”的文章后联系过该文的作者,希望他能继续往下扒一扒,论据论证再充分点,这样对撕一下更热闹,事情才更清楚。结果被拒绝了。
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,请与我们联系。期待与您沟通!